在1939年苏芬战争爆发后鑫恒盈配资,芬兰军队在实战中深刻认识到自身陆军装备的严重不足,特别是在火炮方面与苏联红军的巨大差距。面对苏军铺天盖地的重炮火力压制,芬兰士兵常常陷入被动挨打的困境。1941年与德国结盟后,虽然通过德方获得了一定数量的重武器支援,但这些装备仍远不能满足前线需求。为此,芬兰军方高层决定启动国产火炮研发计划,旨在提高自主生产能力,减少对外部援助的依赖。
与苏联、德国等二战欧洲主要参战国相比,芬兰无论在军队规模还是工业基础方面都处于明显劣势。其有限的军工产能难以在短期内研制出常规的大口径或超大口径火炮。考虑到芬兰境内多山地、森林的特殊地形环境,总参谋部经过反复论证,最终将技术门槛相对较低的迫击炮作为重点研发方向。其中,170毫米短管迫击炮因其独特设计而备受关注的创新项目。
这款具有芬兰特色的重型迫击炮由埃尔基·帕洛赫梅诺中校领衔设计。作为一款专为近距离火力支援打造的武器,研发团队最初认为500米的有效射程已足够满足防御作战需求。该炮采用了极为紧凑的短管设计,后坐力控制系统经过特殊优化鑫恒盈配资,显著降低了发射时的冲击。为节省研发成本,其底座和两脚架直接沿用了缴获的法国81毫米迫击炮部件。不过由于资料缺失,关于该炮的具体重量、俯仰角等关键参数至今仍是个谜。
展开剩余70%该武器系统最具革命性的创新在于其特殊弹药设计。设计师从德国S型弹跳地雷中获得灵感,创造性地开发出一种集束式弹跳炸弹。这种炮弹采用两级引爆机制:当炮弹触地时,第一级引信会引发小型爆炸,将弹体重新抛向3-5米的空中;随后第二级引信启动,将弹体内装载的5枚子炸弹以辐射状抛射出去,这些子炸弹会在距爆心5-30米范围内二次爆炸,形成密集的破片杀伤区。实测表明,这种弹药在半径50米范围内能产生惊人的杀伤效果,对开阔地带暴露人员的毁伤能力甚至超过传统155毫米榴弹炮。
研发团队共开发了两种基础型号的炮弹,分别重13千克和17千克。到1944年初,为降低生产成本,又尝试研制第三种简化版弹药。据档案记载,兵工厂至少完成了1门原型炮的制造,并在1944年2月进行了密集的实弹测试。测试数据显示,该炮标准状态下的最大射程可达700-800米,但工程师发现通过强化炮管结构、增加发射药量提升膛压后,其射程完全有望突破1000米大关。
在累计完成25次成功试射后,芬兰陆军对测试结果表示满意,一度计划首批采购100门该型迫击炮及配套的20000发炮弹。然而随着战局变化,整个项目在1944年8月戛然而止。究其原因,一方面是170毫米炮弹的复杂结构导致引信可靠性始终无法达标;另一方面,部队反馈现役的81毫米和120毫米迫击炮性能优异、射程更远,已能很好地配合师属榴弹炮完成火力支援任务。相比之下,170毫米迫击炮功能单一、射程有限,列装部队不仅需要额外编制,还需新建专用弹药生产线,从效费比角度看实在得不偿失。
尽管如此,芬兰军方仍高度评价该项目的创新价值,认为研发终止纯属战时条件所限。为表彰帕洛赫梅诺中校的贡献,特别授予其3000芬兰马克的奖金。这位才华横溢的工程师随后转向无后坐力炮的研制工作。而关于那门珍贵原型炮的最终去向,至今仍是个未解之谜,目前仅有两张模糊的测试照片流传于世,默默诉说着这段鲜为人知的军工传奇。
发布于:天津市天创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